8月4日至6日,华为开发者大会(HDC.Together)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鸿蒙4”系统发布再次吸引全球目光,这也是继上月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东莞发布后,全球开发者再次云集松山湖。
8月4日,由松山湖管委会主办的松山湖开发者节2023暨点亮夏日夜生活主题活动,也首次亮相,推动城市、企业与人才多向奔赴。科学之城共襄科技盛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道独特风景。
【资料图】
2023年7月27日,松山湖科学城迎来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三周年。三年来,松山湖科学城在东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坚强领导下,顶层制度设计更加完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日臻完善,“四梁八柱”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高,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作用愈加彰显。
●撰文陈启亮凌乐仪黄少宏
构筑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形成顶天立地创新格局
巍峨山下,大科学装置集聚成势。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1平方厘米就能承受3吨的压力超级钢,到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再到支持航空航天发动机、深海深潜器、高铁等国家重大需求项目,这台“超级显微镜”已完成上千项重大课题,不断显现着“国之重器”的威力。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即将在未来一年陆续动工建设,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呼之欲出,将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承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基石。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带来的源头创新能力,松山湖科学城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
毗邻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于今年4月建成启用,科研团队陆续进驻,先后引进26个团队,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通过体制机制探索,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与此同时,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正加快建设,仅有10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将拥有6所高校。
三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比翼齐飞,构建起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等头部企业集聚。依托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引领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松山湖数学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与科学城建设深度融合,让松山湖的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如今,在松山湖畔,高水平科技活动成为一种发展新常态。
“科学”之外,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是松山湖城市特色的另一面。
4月22日,5000名跑友在首届松山湖科学城马拉松欢乐开跑,湖光山色宛如画中游;5月20日“乐享松湖·城市告白日”活动好戏连台;松山湖2023年畅享文化年活动,联动6个“潮”特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送上精彩文化大餐……为满足创新人才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松山湖重点打造“乐享松湖”文化活动品牌,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推动城市与创新人才的“双向奔赴”,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三年来,松山湖加快文化建设,构建新格局、呈现新气象,城市科技、人文、艺术、生态深度融合,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成为海内外人才的理想科学家园。
与此同时,始终坚守绿美底色,让松山湖正在成为“绿美广东”深处最为精彩的所在,也成为科学家向往的激发灵感、输出创造之地。在一片荔枝林之中,长出一座科创新城,这里拥有13.2平方公里的湖面、17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超过300公里的生态绿道,绿化覆盖率超过60%。“科技共山水一色”的蓝绿相间,已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多重吸引力的高质量发展底色所在。
另一方面,聚焦科学城发展新阶段、新需求,三年来,松山湖科学城全力打造松山湖中心城区、南部科学服务中心、北部产业服务中心。随着通湖礼廊二期基本建成,松山湖科技文化艺术街区加快改造,万象汇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松山湖科学公园、国际人才社区、科技交流平台、悦榕庄酒店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加速谋划建设,科学城城市品质快速提升。
站在新起点,松山湖科学城高举科技创新大旗,正在全面加快建平台、聚人才和育产业,不断提高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进一步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在乘势而上中闯出新路,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新业,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奋力书写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时代新篇。
创新样本
湃泊科技:
松山湖为初创企业多面赋能
小拇指指甲盖一般大小的散热片,是位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湃泊科技重点研发的拳头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制造业常用的高功率激光芯片中。成立后仅用一年多,湃泊科技就成为国内首家在该领域实现端到端工艺拉通、全流程自制的高科技企业。
由于一直没有国产化,散热片多年来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居高不下。2021年,安屹辞去国产激光器头部公司运营副总的工作,投入资源创立湃泊科技,开始了在高功率芯片散热封装行业的创业。
生产一片又薄又小的激光芯片散热片,需要经历20多道工序,材料镀膜50多层。而复杂的加工生产对应的国内市场规模,却仅约10亿元。选择在此类“宽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的高新技术领域耕耘,是对创业者极大的考验。
去年2月,湃泊科技正式将总部搬到东莞松山湖。作出这个决定,安屹只花了半个小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的领导,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当时我们还处于起步初期,这种认可非常宝贵,我很珍惜。”
随后,双方迅速接洽,从签协议、审查资料到完成投资打款仅用了四个月时间。湃泊科技在7月拿到了由松山湖天使基金领投及多家机构和上市公司跟投的3000多万元Pre-A轮融资。
“我们团队成员都很喜欢松山湖,自然环境优美,办公区域管理有序,人才配套设施齐全。”此外,安屹认为东莞非常适合做企业的研发中心。
“我们无论是为PVD设备选型,还是寻找研磨、抛光等核心工艺的合作伙伴,都在周边发现了许多非常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或者优秀的厂商。东莞健全的产业链形成了较好的协同效应。”
今年7月,湃泊科技已经成功为种子客户小批量出货,8月,新租用的车间即将投入运行。安屹与同事们将继续攻坚克难,向在第三季度末实现月产250万片散热片的目标迈进。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