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 正文

恢复劳动关系的条件有哪些?

2023-08-10 10:11:03    出处:法问网

【为您推荐】汶上县律师 临海市律师 滨江区律师 越西县律师 城区律师 荣成市律师 冠县律师


(相关资料图)

劳动关系是认定劳动者身份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不能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就不能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在实践中存在劳动者先被用人单位处解除劳动关系,而后又回到用人单位工作,此时只要恢复劳动关系即可。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恢复劳动关系的条件

一、构成劳动关系的条件

(一)主体

指参加劳动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劳动者,外国人、无国籍人要成为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符合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能力的规定。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用人单位,主要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二)客体

指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和行为。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以为人类所控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实体;

(三)行为

主要指劳动行为和劳动管理行为。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二、恢复劳动关系的方法

现在很大一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是由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引发的,在处理此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以及案件本身的情况选择恢复劳动关系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两种方式都是权利受到侵害后的补救方式。根据目前的情况,很多员工选择恢复劳动关系,但是选择恢复劳动关系经常会面临胜诉后可能仍然没有办法使劳动关系得到贯彻履行的问题,在此我们想告诉大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用人单位重新解雇员工或者员工认为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关系过程中有违反《劳动法》第32条规定的情形的,员工仍然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关系的恢复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同意。

仲裁的裁决书或者法院判决书判决应当恢复劳动关系的,那么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自该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自然恢复,恢复的效力溯及到用人单位一方违法解除之日,那么对于这段时间的工资待遇相关福利都应该足额的补发给员工。很多当事人认为恢复劳动关系一定要经过用人单位的同意,如果单位不同意,那么劳动关系就不能恢复,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这里要分清楚劳动关系的恢复和劳动关系的履行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关系恢复了并不代表劳动关系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就一定会得到双方的贯彻履行。因此就如本案中讲到的,仲裁裁决恢复了劳动关系,但是由于用人单位一方的态度,造成劳动关系的履行再次出现困难,但是这并不改变双方仍然具有劳动关系这一事实。

(二)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恢复劳动关系的生效法律文书的补救方式。

如果员工确实是非常希望重新回到公司工作,在得到恢复劳动关系的生效法律文书后,如果用人单位拒不履行的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再次明确告知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这在法律上属于再次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这种情况在现实情况下经常发生,那么员工可以依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另外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既不履行也不明确解除,具体而言可能包括不发放工资、不提供工作岗位和办公室等,前者是未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后者属于不提供劳动条件的情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法》第32条第3款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31条第3款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规定主动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并且依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42条第2款的规定“劳动者依据本条例第31条第3款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规定年限,每满一年给予劳动者本人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恢复劳动关系的条件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和行为三个方面。如果劳动者的情况符合三个条件的要求,就可以提出恢复劳动关系的要求。一般来说,劳动者提出恢复劳动关系的要求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同意,但如果用人单位明确拒绝,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于这方面如果还有疑问,请您咨询律霸的律师们,他们会给您更为详细的答案。

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能否入职新单位

劳动者能否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确认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哪些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北区地图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 1、哈哈~又多了个师弟妹了。2、南海校区生活还可以吧,周末都是你自己
解锁乘车新方式!深圳市民:坐公交就像打网约车 乘坐地面公交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常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的出行
国网双阳供电:密织“安全网” 筑牢安全堤坝 近日,长春市双阳区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国网长春市双阳区供电公司组织
创新药概念震荡走低 新华制药跌超4% 8月8日上午,创新药概念震荡走低,新华制药跌超4%,海欣股份、海正药业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