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资料图】
韩国经济概述:朝鲜战争结束后的韩国是小型农业国,50年代中后期推行“进口替代”战略,1961年开启“出口导向”战略,60-90年代韩国完成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切换,1995首次步入高收入国家,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实际GDP在60-8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投资项和出口项迅速上升。90年代开始经济增速换挡,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走弱,而进出口继续高增,成为全球经济的“金丝雀”。
韩国的产业升级之路: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尖端技术和文化产业输出,每个时期都标签鲜明,主导性产业有序切换。
60年代:提出出口导向战略,韩国工业化的开端,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韩国提出“一五”(1962-1966)和“二五”(1967-1971)经济发展计划,恰逢美欧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外移,为韩国开启工业化创造条件,尤其轻工业迅速发展。1960-1970韩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3%升至24.8%,出口占GDP比重从2.6%升至11.43%。1970年制造业中产值最高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纺织品和皮革制造。
70年代:推动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建设重化工业。韩国“三五”和“四五”计划的战略方向发生重大调整,提出建设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革新,政府重点支持钢铁、造船、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197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1980年,轻工业产值仍然领先,但增速放缓,重工业产值相对偏低,但增速明显更快,70年代金属及其制品、电器和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0.0%、47.0%、44.6%。
80年代:重点推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技术本土化。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崛起,韩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丧失,纺织品和皮革等轻工业逐渐外移,自身则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讯、汽车、半导体等。截至1990年,制造业中石油煤炭和化工品制造产值最高但增速降低,高技术产业的增速突出。从重工业转向IT、电子产品制造等技术型产业也使得韩国摆脱了由石油危机引发的高通胀问题,韩国通胀中枢在80年代明显下移。
90年代后:强化尖端技术优势、推出文化强国战略。1)90年代开始集中力度支持尖端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汽车等,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快速上升,大幅反超美国日本。视频设备、船舶、空调等部分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额开始下降,半导体、汽车及汽车配件、电池等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导向战略升级为“FTA战略”。
2)金融危机后,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影视、广播、游戏、音乐、动画等领域,促进本土消费、并推动韩流文化“走出去”。2021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124.5亿美元,成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之一。
正文
一、韩国经济概述:60-80年代高速增长,90年代增速换挡
研究韩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当年韩国名义GDP仅13.48亿美元,是典型的小型农业国,农业占GDP比重48.6%,而制造业占GDP比重7.9%,工业体系落后。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1995年韩国即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因金融危机在1998-2000年掉回到中高收入国家,2001年恢复至高收入国家。
韩国实际GDP在60-8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90年代开始换挡。1960s-1980s高增速时期,韩国GDP构成中的私人消费下降、投资上升、出口上升;90年代经济增速换挡,此后私人消费和投资项走势平缓,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韩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由于本国资源匮乏而依赖原料进口,依靠劳动力和技术优势进行加工后再出口,因而有了全球经济的“金丝雀”之称。
60-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韩国一步步进行产业升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达到峰值37.15%,随后转为下降,2022年降至31.76%;如下图,美日欧在步入高收入国家后,工增占GDP比重下降较快,而韩国下降幅度不大,制造业仍是韩国经济的关键支撑。
韩国进出口贸易从60年代初开始高速增长。1961年朴正熙出任韩国总统,1962年推出“一五计划”制订了实现出口目标,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口号,韩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60-70年代,韩国出口和进口的实际年增速中枢分别达到29%和21%左右,繁荣贸易的带动下,1961-1979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0%。1984年韩国从逆差转为顺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从60-90年代,韩国产业经历了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成功转换,出口优势商品的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从最初的轻纺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再转向精密仪器、电子产品、汽车、半导体。21世纪韩国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并推动“文化立国”发展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文化输出。
为推动“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韩国积极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从1965年至1970年代末,韩国一直保持盯住美元制度,直到实际(有效)大幅升值,出口竞争力恶化。进入80年代,由于韩国政府扩大贸易自由化,正确管理汇率重要性凸显,1980年2月,韩国将固定汇率制度改为盯住一揽子汇率制度,同时废除外汇交易证制度。1980年以前,美元兑韩国汇率一直维持在484,到1986年汇率贬至890。
1990年3月,盯住一揽子汇率制度被市场平均汇率制度(MARS)取代,银行间即期汇率可以在每天基本汇率的上限和下限内波动。1997年12月,银行间汇率的每日波动限制被取消,韩国的汇率制度转向了自由浮动制度。
人口资源方面,目前韩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仍较高,人力资源尚可支撑消费和生产;但韩国出生率已全球垫底,不远的将来或取代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22年底,韩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0.94%,高于中国(69.03%)/越南(68.49%)/印度(67.80%)/美国(64.91%),对应了朝鲜战争后1955-1963“婴儿潮”。一旦这批人口退休,韩国社会将迅速老化,韩国统计厅预测到2044年,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二、韩国产业升级之路:从农业小国到全球经济的“金丝雀”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韩国工业体系匮乏,50年代中后期韩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1961年朴正熙出任韩国总统,开启“出口导向”战略,1962年推出“一五”计划,韩国工业化开启快速发展。从60年代至90年代,韩国完成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切换,成功步入高收入国家。
(一)60年代:工业化的开端,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
1962年朴正熙政府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提出“出口第一”的口号,推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恰逢美欧日发达国家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往外移,为韩国开启工业化创造条件。1967年韩国开启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计划指出“实现出口7亿美元,为突破性国际收支改善奠定基础”。
在政府的主导之下,韩国轻工业迅速发展。1960年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2.64%,1970年升至11.43 %。1960年韩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17.33%,到1970年升至24.80%;197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
1970 年,韩国制造业总产值2.16万亿韩元;当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7795亿韩元),纺织品和皮革(4220亿韩元),石油、煤炭和化学品(3136亿韩元)。
(二)70年代:推动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建设重化工业
基于“一五”和“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韩国“三五”和“四五”计划的战略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三五”计划(1972-1976)提出建设重化工业,提升产业结构、加速科技发展、建立出口工业园。由于国际原油和进口价格的上涨,三五期间韩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四五”计划(1977-1981)指出要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革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973年7月,浦项钢厂竣工,成为韩国重化工业的象征;1975年韩国现代造船厂竣工。韩国将政府支持重心转移到以钢铁、造船、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从1970-1980年,制造业产值占韩国总产值的比重从37.2%上升至48.9%。
截至1980年,制造业中产值最高的细分产业仍是石油、煤炭和化学品(10.71万亿韩元)、食品饮料和烟草(9.24万亿韩元)、纺织品和皮革(8.35万亿韩元)。但若看1971-1980这10年复合年均增速,重工业增速明显更快:金属和金属制品年均增速49.98%、电器和电子设备年均增速47.02%、机械设备年均增速44.64%。
对外贸易方面,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例如,1980年,钢铁出口11.65亿美元,同比增长49.5%;钢铁制品出口8.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船舶出口5.91亿美元,同比增长52.2% ;监视器和投影仪出口4.20亿美元,同比增长39.5%;新型橡胶充气轮胎出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水泥出口2.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0%。
相比之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更高,但增速较慢。1980年,服装及服装配件出口16.60亿美元,同比增长3.3%。鞋帽和伞具出口9.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4%;针织品出口8.07亿美元,同比增长6.4%;皮革制品出口6.22亿美元,同比下降4.2%。
(三)80年代: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促进技术本土化
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崛起,80年代开始,韩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丧失,因而逐渐将其外移;自身则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包括IT产业、电子设备、汽车等。“四五”计划(1977-1981)指出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投资财源的自给自足、 增加研发投资、引进新技术并促进本土化。“五五”计划(1982-1986)指出要最大限度提高投资效率并增加储蓄,实现7-8%的可持续增长、继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积极推动对外发展政策、培育国内外市场竞争比较优势产业。
此外,“五五”计划还指出 :调整结构性通胀因素,稳定物价,收入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政府主导下强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弊端开始暴露。一方面,财阀依靠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大肆扩张规模、高负债经营;另一方面。石油危机叠加1980年进行汇制改革后韩元迅速贬值,侧重于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给韩国带来巨大输入型通胀压力。
因此,韩国从80年代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转型,并取得显著效果,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胀中枢成功降至10%以内。
经过80年代的产业升级,韩国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前文表2,纺织品和皮革、食品饮料制造业外移,产值占比大幅下滑;石油煤炭和化工品产值最高,但增速明显放缓,1981-1990年均增长11.8%;高技术产业的增速突出,1981-1990年交通设备制造产值年均增长28.8%,机械设备年均增长23.8%,电器和电子设备年均增长23.3%。
从生产指数上看,纺织品、服装及毛皮制品、木材木制品制造生产指数从7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80年代后期开始迎来拐点转为下降;机动车辆制造业生产指数直到2017年才出现拐点;精密仪器、电子元件、电气机械制造生产指数则持续保持增长。
(四)90年代及之后:突出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
90年代后,韩国发展战略重点突出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两方面。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上任便提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
1、尖端技术开发、研发投入和创新
90年代,韩国加强对创新和研发能力的重视,大力支持尖端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半导体、新一代汽车、生物工程等。1989年韩国发布《尖端产业发展5年计划》,1990年实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五年计划》,1994年推出《半导体芯片保护法》、《电子产业技术发展战略》。三星等大型企业加大投资规模,在 DRAM 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全球领先。
韩国十分重视研究投入和人才培养。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最早数据,1996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 2.2%,不及美国(2.5%)和日本(2.6%);到2020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升至4.8%,仅次于以色列(5.1%)位列全球第二,显著高于美国(3.5%)和日本(3.3%)。2023年2月,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及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从2023年开始到2032年,向多个研发项目投入约合1.7亿美元,并培养至少2365名在半导体领域拥有硕士学位或更高学位的专家。
对外贸易方面,部分传统优势出口金额开始下降:视频设备出口金额在2006达峰,平板显示器和传感器出口额在2010年达峰,船舶及其零部件出口金额在2011年达峰,空调、冷却器和加热器出口金额在2012达峰。半导体出口从90年代维持增长,1991-2000半导体出口额年均增速19.1%。半导体出口占韩国出口总额比重1990年为6.5%,2000年达到15.1%,最高在2018年达到韩国出口总额的20.9%。汽车及汽车配件、电池和蓄电池、光学仪器等出口在90年代-00年代也表现出色。
进入0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升级为“FTA战略”(自由贸易协议,Free Trade Agreement)。90年代末韩国开始FTA战略初试阶段,与智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启FTA谈判。“韩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是韩国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1999年开启谈判,2003年最后落地,大幅提高韩国产品在南美洲的市占率。2004年韩国政府提出“FTA路线图”,2005年签署韩国-新加坡、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韩国两项FTA,2006年签署东盟-韩国FTA,2007年签署韩国-美国FTA。韩国外贸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再到“FTA战略”,成功使韩国称为世界出口大国。
2、大力支持文化产业,挖掘服务业潜力
金融危机后,韩国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1999年制定《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发布《文化产业发展5年规划》,同年成立了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2001年成立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KOCCA),专门负责制定文化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影视、广播、游戏、音乐、动画、时尚等领域,不仅促进本土文化消费,同时推动韩国文化“走出去”。2010年,韩国提出“文化强国(C-KOREA)2010”战略和“成为世界5大文化产业强国”的发展目标。
如前文的图12,服务业产值占韩国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在90年代之前趋势平缓,1980年占比32.12%,1990年占比35.5%,提升不大,但进入90年代后提升显著,到1996年达到40%。韩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在2000年为4.3%,2019年上升至7.5%。
据韩国文体观光部发布的《2021年文化内容产业调查》,2021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124.5亿美元,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文化内容出口已超出了家电、电池、电动汽车、显示板等主要产品,成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
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到1995年首次步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在短短四十年内从一个资源匮乏的落后农业国,成功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发达国家,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汉江奇迹”。目前,韩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强大优势,2022年,出口额韩国排名全球第六,仅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荷兰和日本。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韩国位列第六,仅次于瑞士、美国、瑞典、英国、荷兰。
启示:纵观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升级之路,韩国成功因素在于充分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产业比较优势丧失时积极寻找新的支点,从轻工纺织到钢铁/化工,再切换至机械/电子/船舶/汽车,再到半导体、推动文化强国和文化产业输出,每个时期都标签鲜明,主导性产业有序切换。韩国的经验表明,实现国家转型需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重视研发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转移。
风险提示
对韩国经济理解不到位。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3年7月30日的《 韩国产业升级之路:从出口导向到科技文化强国》报告,报告作者 裴明楠,执业证号S1090523040004, 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关键词: